首页 > 数码 >

山西雨露计划_雨露计划app下载 |世界热消息

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大家都选择在网络上汲取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山西雨露计划_雨露计划app下载 ,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小编也是翻阅整理了相应内容,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山西雨露计划(雨露计划app下载)


(资料图片)

离石区教育科技局

2021年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政策依据及政策清单公示

一、 *** 对学前教育的补贴

政策依据:《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学前教育建设和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教〔2018〕92号)。

政策:对在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级各类幼儿园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孤残儿童,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补助范围按在园幼儿总数的15%确定,可调整城乡补助比例,确保原建档立卡幼儿全覆盖。除中央奖补外,不足部分由省、市、县按4: 3: 3的比例分担。

二、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

政策依据:《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城乡义务教育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教〔2020〕41号)。

政策清单:补助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其中,寄宿生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250元;非寄宿生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人每年5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625元。资助对象为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农村低收入家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资金由中央和省按5:5的比例分担,省承担的部分由省市县按5:2:3的比例分担。

第三,普通高中教育

1.国家拨款

政策依据:《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教〔2020〕149号)。

政策清单:平均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学校在1000元-3000元范围内确定,分为2-3个档次。资助范围按照学生总数的20%确定,确保对原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包括非原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收入家庭学生、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全覆盖。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比例为6:4,地方财政负担为5:5,民办学校按属地原则由地方财政承担。

2.生活补贴原始存档卡。

政策依据:《 *** 吕梁市委办公厅、吕梁市人民 *** 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教育扶贫工作意见等三个文件的通知》(吕梁办发〔2017〕13号)

政策:补贴标准为800元/年,此资金在市区按5:5的比例分担。

四。中等职业教育

1.国家拨款

政策依据: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6〕35号)。

政策清单: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面向全日制涉农专业学生和一、二年级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救助范围为所有农村(不含县城)学生和四个贫困县(临县、岚县、石楼、兴县)就读一、二年级剩余学生的15%。优先考虑建档立卡等经济困难学生。中央和地方按照6:4的比例分担经费,地方各省按照5:5的比例分担经费,民办学校按照属地原则由地方财政承担。

2.生活补贴原始存档卡。

政策依据:《 *** 吕梁市委办公厅、吕梁市人民 *** 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教育扶贫工作意见的通知》(吕梁办发〔2017〕13号)。

政策:每生每年补偿1000元,这笔资金市区按5:5的比例分担。

五.高等教育

1.2017年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

政策依据:山西省财政厅、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印发《山西省困难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岗位)就业学费补偿管理办法》的通知(教〔2018〕4号)。

政策清单:2017年及以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全日制本科生(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到山西省困难地区基层单位(岗位)就业,连续服务满3年后给予学费补偿。补偿标准为每生每年4000元,补偿三年;研究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补偿两年。包括非定向生、已被指定生和在校期间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学生。经费由省财政承担。

2.2020-2021学年雨露计划资助

政策依据:《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2021学年雨露计划筹资工作的通知》(晋开发办(综)字〔2021〕4号)。

政策清单:对2020-2021学年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脱贫攻坚家庭(含重点帮扶家庭)子女学生,每生每年给予3000元资助,全部帮扶全覆盖。这笔资金将由省财政承担。

3.2021年为贫困本科大学新生建立原始建档立卡。

政策依据:《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贫困本科高校新生资助工作的通知》(晋汾开(综)字〔2020〕27号)。

政策清单:对参加2021普通高校招生并被全国普通高校之一、二批A、B类专业录取的贫困大学生,每生一次性补助5000元,实行全覆盖。这笔资金将由区级财政承担。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