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世界独家】丞相与宰相有何区别_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1、宰相与丞相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

3、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4、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5、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6、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

7、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8、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9、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10、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

11、汉武帝时,起用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

12、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

13、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

14、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15、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

16、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

17、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18、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19、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

20、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21、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

22、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23、神宗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24、徽宗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

25、高宗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

26、孝宗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27、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28、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

29、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

30、宰相制度遂废。

31、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

32、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33、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34、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35、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