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休合唱团的团员们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将《雷锋组歌》永远唱下去。(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青山呼唤你的名字,雷锋/绿水呼唤你的名字,雷锋……”3月2日,沈阳军休合唱团在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排练《永不陨落的星——雷锋组歌》。雄浑嘹亮的混声合唱《永不陨落的星》听得围观的大学生们泪光闪闪、心潮澎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年年春风里,岁岁吐芳华。每一年,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成长起来的沈阳军休合唱团的演员们,都要在社区、工厂、农村、学校、医院、部队唱响《雷锋组歌》,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进人们心田。
“从心底里流淌出的歌”
《雷锋组歌》的故事要从33年前讲起。
《雷锋组歌》由词作家胡宏伟和作曲家铁源、马登第、冯玉岭、张冠华、曲仁荣等创作于1990年,共包括13首歌曲,是一部囊括了所有合唱形式的作品。“我有着很深的雷锋情结。”胡宏伟说,1990年,他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任职。其间,他采访过雷锋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走进过雷锋当过大队辅导员的学校,读过大量的全国群众学雷锋先进事迹的信件,雷锋事迹、雷锋精神一直感染着他,这些都成了他创作生涯中的宝贵财富。
铁源回忆说,决定采用组歌的形式后,所有主创人员围坐在一起,每人哼出自己写成的旋律,其余人边听边提出修改意见。组歌中有合唱、男声合唱、重唱、独唱等多种形式,有美声、民族、流行等不同唱法,至今,雷锋纪念馆里仍保存着当年录制成的作品卡带。
“当年,我在沈阳八一剧场曾听过雷锋作报告,被他那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深深感染。我怀着敬佩、激动的心情为组歌中的6首歌曲谱曲,每首歌曲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是心底里真情的流淌,比如《二十二岁的永恒》的谱曲,音乐特色就是音域比较宽阔,口语化和旋律化相结合,要人们能听得懂、记得住,朗朗上口才能传得开。”谈起组歌的创作经历,91岁的铁源记忆犹新。
1990年,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创排的《雷锋组歌》在中国剧院首演,强大的演出阵容、气势磅礴的管弦乐队、漂亮的升降舞台、激荡人心的雷锋故事、精湛的表演产生强烈轰动效应,央视还播出了演出录像。“我在首演时就唱了《二十二岁的永恒》,这首歌,我也就从那时唱到了现在。”沈阳军休合唱团艺术总监朱晓红说。
像朱晓红一样,任丽蔚、冯丹、张立军、王维等军旅歌唱家都是当年参演《雷锋组歌》的主唱,而今义务在军休合唱团担当独唱、领唱,他们有个共同愿望,就是要将《雷锋组歌》永远唱下去。任丽蔚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现在青丝变白发,依然是雷锋精神陪伴我们成长。我们要用歌声告诉年轻人,雷锋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力量。”冯丹说:“唱响《雷锋组歌》,我们更希望人们在听过组歌之后能了解到作品以及雷锋精神的本质。”
“我们唱雷锋也做雷锋”
“你告别了我们,只有二十二岁,你走得太早,像枝头的花儿刚吐蕊,你虽然离去,却留下人生的启迪,令所有活着的人,都深深地品味,什么是生活的真谛……”谈起《雷锋组歌》的往事,朱晓红用歌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2014年,朱晓红建议辽宁歌剧院附属合唱团团长史微复排《雷锋组歌》,退休后,朱晓红又将这部作品传递到沈阳军休合唱团。然后,他们带着组歌走进辽宁城乡,唱到了雷锋家乡湖南长沙望城。合唱团成员都是有着从军经历的志愿者,平均年龄60岁。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自复排《雷锋组歌》以来,几乎没有成员掉过队,“我们唱雷锋也做雷锋。”朱晓红说。
2016年3月,《雷锋组歌》走进央视“军旅文化大视野”栏目,通过电视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这一次,沈阳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参演合唱《一个雷锋前面走,千万个雷锋跟上来》,歌声嘹亮,铿锵有力,年轻的面孔洋溢着青春的风采。大一学生荣俊宇说:“跟随老艺术家们同唱这首歌,雄壮的旋律似乎一下子将我带到了军营、带到了雷锋身旁,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生动的沉浸式教育,我要接好接力棒,跟着一代代雷锋人的脚步,做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传承者。”
排练现场,《雷锋组歌》悠扬的旋律跌宕起伏,震撼人心。男声合唱《车轮的回旋》婉转低回、催人奋进,“跨越山河,甩掉荆棘,我是祖国车轮上的一个螺丝钉,永不松动,让祖国更快地前进。”男女声二重唱《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女声独唱《圆圆的月亮》令现场观众再次感受到雷锋的闪光品质。现场围观的大学生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制视频,还有人发微博、发朋友圈讲述自己与《雷锋组歌》的相遇。
朱晓红告诉记者,演唱《雷锋组歌》不是每一场演出都有华丽舞台和明星网红,却因歌唱的是雷锋而拥有最忠实的观众。如今,他们又制作了H5在线上传唱《雷锋组歌》,并剪辑了《一个雷锋前面走,千万个雷锋跟上来》演唱视频在网上传播雷锋精神,力求传播效果最大化。“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一定带领大家把《雷锋组歌》传唱下去!”朱晓红表示。
胡宏伟认为,雷锋已成为辽宁的重要标签,雷锋精神的传承有着坚实的根基和深厚的土壤,《雷锋组歌》在这里会越唱越响亮。
(辽宁日报记者 赵乃林)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