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产业创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提高,近年来,一股以数字经济作为战略化引擎,推动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十四五”开局之年,数产融合也已经成为广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方向。在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共同主办,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承办的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上,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为推动湾区数字产业蓬勃发展和广州打造数产融合的标杆城市汇智聚力。
与会专家认为,广州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有应用场景丰富、创新要素集聚等优势,有条件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新一轮融合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应建设多系统数字化生态,让各种要素在数据赋能的基础上实现大连接、大协同、大空间,打造数产融合的标杆城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产业蓬勃发展。
数字经济的核心是产业数字化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竞争焦点,数据要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生产要素,数字驱动的创新企业正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议题,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加快数字化创新的布局,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数字经济就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创新创造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其核心支撑作用是效率提升和助力创新创造。”在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看来,数字经济的核心在于产业数字化。
他进一步解释道,数字技术具有数据同质化、可重新编程性和可供性等特质,这将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改变创新的内在本质,进而改变原有产品的基本形态,新产品生产的过程方式、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及企业运营的基本逻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业务应用场景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的基石。”陈劲说。
他认为,数字经济发展是超大型网络组织的协同问题,就是大连接、大数据、大空间。“数字化具有精准、链接、低成本三个重要特征,也将带来复杂多变、模糊不定的经济管理新情境和组织惯性问题。”因此,陈劲建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把数字化纳入组织发展战略,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核心技术的开发。
最重要的是,数字化不仅仅是流程优化,应更关注人的创造、创新与幸福福祉。“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载体,以技术融合和技术体系变革为主要动力,以产业主体创新战略为引导,以创新合作为主要过程,以网络化和去中心化为创新趋势,并最终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提升的技术创新过程,是构建数字转型的技术核心能力的关键所在。”陈劲表示。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则从创业创新的角度分享了他关于数字转型的理解。“数字赋能创新创业是厚植国家创新基因和加速融入数字时代新使命。”他认为,国家的创新基因再造已经成为把握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通过数字变革培育科技型数字化中小企业,加速行业领军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数字转型发展是未来的战略选择。
“数字化不仅仅是数字经济,更包括数字技术、数字社会、数字环境等,这些都离不开创新。”穆荣平称,数字赋能创新创业是创新基因再造之本,也要求自身具备创新能力,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
“三端并进”推动制造业“三化”
当前,广东数字化进程全国领先。2020年,全省数字化规模达到5.2万亿元,占GDP的46.8%,规模居全国第一。
“在新一轮数字化发展浪潮机遇之下,广东要全力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转变,有助于引进高端制造业,缓解‘招工难’问题,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曾燕说。
曾燕也指出,广东省“三化”发展仍面临梗阻。如制造业“三化”相关标准不全面、不兼容、不统一、不明确,大型及龙头制造企业遭遇“三化”瓶颈,中小制造业企业缺乏“三化”发展动力等问题。
面对这些困难,曾燕建议,广东要推进组建制造业“三化”标准联盟及工业数据空间,“三端并进”夯实制造业“三化”基础能力。在技术端,加快基础制造工艺改进及制造业“三化”核心技术研发;在应用端,加快培育多行业、多功能、多区域的细分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人才端,注重本土制造业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及基础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外省、外国人才共建“广东制造”。
同时,“大带小,强扶弱”助力中小微企业“三化”发展,为行业龙头和中小企业精准施策,提供制造业“三化”发展的财政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产品、投资支持制造业“三化”发展,并以“需求提振”扩大制造业内需与外需市场。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引擎。“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到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一批国际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成,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培育国家创新枢纽和引擎。”穆荣平分析道,从国家战略来看,大湾区正在打造区域创新枢纽,走向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在他看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带来大量技术需求,是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另一方面,政府、行业可以打造提供数字转型技术和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效率,让技术的融合跨越空间的距离。
“创新能力跟创新活动规模的关系紧密,大湾区的经济活跃度和发展活力就在于创新创业。”穆荣平表示,大湾区要从系统的角度全方位推进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方式的数字转型,不断孵化未来产业、不断涌现创新企业,必将对区域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广州要建生态、扶龙头、创模式
“广州是发展数字经济的试验田。”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胡志刚介绍,近年来,广州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政策顶层设计,进一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用科技创新引领数字经济高精尖发展,构建产业生态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全链条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特别是,举全市之力建设占地81平方公里的以琶洲为核心区域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已入驻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等头部企业。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为1.3万亿元,占GDP比重48.5%。
胡志刚分享了广州推动数字经济的做法和成效。如实施链长制工作机制。“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筛选一批产业规模实力强、产业链条完善、龙头企业支撑突出、发展空间大的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链,发挥‘链长’统筹产业要素资源优势以及‘链主’企业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优势,‘一链一策’促进产业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产业链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他说。
“广州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措施有力,数字经济引擎功能全面凸显,数字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推动数产融合稳步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张振刚经过调研也指出了广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数字经济规划的顶层设计有待统筹协调;数产融合的体制机制与标准规范有待完善;数据要素的重要作用有待发挥;数产复合型人才缺乏,数字核心技术有待攻关。
为此,张振刚建议,广州打造数产融合标杆城市首先要建生态,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数产融合产业高端化,打造数字经济创新生态;其次要扶龙头,择优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数字经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增加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总量,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行业单项冠军并支持其提高创新能力。
“再次要创模式,强化模式引领,总结推广行业数产融合典型模式。”张振刚说,要研究广州不同产业、技术领域发展的核心要素、协同关系和运行机制,探索和总结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广州特点的数产融合创新实践规律,不断完善广州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的发展路径和对策。
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涛则表示,广州应推动数字孵化器科技赋能平台建设与应用,从线下“粗放式”管理到线上“精细化”运营,从单一的租赁服务到全域的场景丰富,从封闭平台到开放生态,从盲目决定到数据化的决策,建设园区智能可视化基础功能,打造园区平台化管理体系,赋能园区数字化转型。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