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我为群众办实事”微观察之三:精准帮扶 “兜”住最困难群体
编者按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自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各地通过渐次落地的一件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按照中央要求,以聚焦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一老一小、帮扶生活困难群众、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为办实事工作的重点方向,推进得怎样?人民网特开展“各地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实地观察各地大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举措和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要求,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聚焦各类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帮、对口帮、及时帮,使帮扶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困难群众的心坎儿里走,当好困难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随着各地兜底保障人群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越来越强。
精准帮,给困难群众兜牢底线
“秀儿就和我亲孙女一样!” 76岁的郝大爷,独身,特困供养人员,是社区重点关注对象。他口中的“秀儿”,是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桃源街道文庙社区的网格长刘玉秀。
“幸福桃源”小程序截图。
“我没事就来和叔叔阿姨们聊天,聊着聊着就能聊出他们最近的烦心事,大事小情都能及时帮他们解决。”每天早上,刘玉秀来到社区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楼下看看辖区居民近况,打打招呼。
“前几天,家里的电水壶坏了,还是秀儿帮我发到网上,获赠了个新水壶。”郝大爷说的“网上”,是桃源街道开发的“幸福桃源”小程序。
今年4月,该小程序推广运行。群众生活中遇到困难,在小程序中发出“求助”信息,很快就能得到回复和解决。社区充分发动群众和单元长、楼栋长、网格长发现身边问题,以视频、语音或图片的形式上传到小程序,点单式快速精准解决辖区群众身边的急难盼愁问题。
面对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一步一步找方法,一件一件抓落实,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夏刚(化名),贵州省六枝特区低保户,和妻子育有4名未成年子女。今年,夏刚到贵阳务工,带着家人租住在观山湖区云潭街道下麦村。
不料7月妻子精神疾病复发,发病时不小心将夏刚砍伤。夏刚担心她发病伤人,留在家照看妻子,“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一家人日子过得很难。”
观山湖区云潭街道民政工作人员在排查辖区困难群众时了解到夏刚家的情况,核实无误后,按照相关规定,立即帮助夏刚全家申请了一次性4170元的临时救助,并和夏刚所在户籍地民政部门报备说明了相关情况。夏刚感叹,“帮了大忙了,十分感谢他们对我家的关心和帮助。”
今年,贵州各地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加大力度主动排查辖区困难群众及流动人口困难群众,加强对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众的帮扶。8月印发的《贵州省“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建立急难发生地“紧急先行救助”制度,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全国其他地区也不断推出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措施,推出相关政策,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例如,天津市财政投入2.6亿元支持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在审批流程上,申请对象情况紧急无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可先行救助,再履行相关手续。河南省适度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全省低保平均标准预计将达到803元/人·月,惠及77万低保对象和21万特困供养对象。青海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再“升级”,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统一规范为“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方式、申报流程、核对程序、管理机制均实现城乡一体。
对口帮,助残疾群众生活无忧
前不久,宁夏石嘴山市民孟先生的残疾人证又到期了。
说起上次办证的折腾,孟先生叹了口气,“我长期住在石嘴山,但户籍还在山东。换证得回户籍地,路途遥远,我的身体又不便,真是耗时又耗力啊!”
但今年换证不一样了。中国残联推出了残疾人证“跨省通办”的政策。孟先生在石嘴山大武口区递交了办证相关材料后,不出几日就拿到了第三代残疾人证。
残疾人证“跨省通办”,是中国残联“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9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自6月28日起,残疾人证新办、换领、迁移、挂失补办、注销、残疾类别等级变更等6个事项全面实现“跨省通办”。
“在‘跨省通办’功能未开通时,一些户籍在外地的残疾人在新办、变更残疾人证时还需要回到原籍办理,因为身体不便、路途遥远等原因给残疾人和家属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现在他们只需要在居住地残联办证窗口申请办理即可。”大武口区残联理事长蔡燕表示,从提出申请到拿到残疾证最快一个星期就能走完全部流程,自实行“跨省通办”以来,大武口区已受理办结残疾人证近20人。
更换低位灶台、更换抽油烟机、更换马桶、安装热水器……8月底,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18户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
开展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是城北区残联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举措之一。为了让更多的困难残疾人享受到惠残政策,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城北区残联以分片区、拉网式的工作模式深入社区逐户摸底筛查,不漏一户、不差一人,全面掌握困难残疾人改造需求,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筛查,选出18户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进行一户一案的无障碍改造。经过这次改造,这些残疾人的居家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同时也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就业创业,不仅让残疾人家庭生活得到保障,也让残疾人的希望和梦想有机会得到实现。为此,今年多地紧握技能提升、就业帮扶、创业扶持三把“金钥匙”,帮残疾人拓宽就业创业之门。例如,湖南株洲将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纳入市“民生100”工程项目和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群众为我说实话”第一批实事项目,定期开设培训班,并为残疾人提供职业目标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指导。四川绵阳为残疾人“送岗上门”,与网络公司合作,通过直播间线上招聘,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更多招聘信息。云南昭通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行“一人一策”重点帮扶,通过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提供就业岗位、组织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和公益性岗位安置、动员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外出务工等措施,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
及时帮,让受灾群众安身更安心
“一共480斤,每斤2元。”9月28日一早,福建厦门同安区五显镇明溪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内,村民陈友情一改此前愁容,正忙着和工作人员确认自家种的苦瓜重量和销售单价。
“往年地里的大部分蔬菜都是自己拉到批发市场卖给菜贩。今年9月,福建出现散发疫情。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同安区开始实行交通管控。”陈友情说,“眼看着地里成熟的菜卖不出去,干着急。”
受疫情影响,村里共有5亩多的苦瓜和长豆几乎要烂在地里,像陈友情一样为销路发愁的种植户不在少数。为解决村民的蔬菜滞销难题,当地相关部门通过动员当地农业生产主体消纳、为合规农产品生产企业办理“疫情防控通行证”等方式,协调商家上门收购,极力促进供需对接达成。
“这次合作社直接收购,让大伙儿及时止损,在家门口就解决蔬菜滞销问题,村民们都高兴得不行。”说起当地的帮扶政策,陈友情感谢不已。
在今年疫情特殊时期,福建省通过“领导留言板”开设“福建新冠疫情防控诉求与建议通道”,倾听意见建议,回应群众诉求。近5000件特殊时期产生的急难愁盼,均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办理。
“我家一共种了37亩水稻,今年的降雨量相比去年少很多,眼见就要干枯了。”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武乐镇逢宜村村民卢柏全说,水稻是家里的重要经济来源,收成若不好,日子就难了。
今年7月份,港北区遭遇较为严重的旱情。港北区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科学调度,合理分配灌溉水源,对于水库灌区内的农田采取分批次限量供水,对于灌溉不到的较偏远区域,采取机动抽水方式,在附近河道、水塘、江边等就近抽水解决,解受灾群众燃眉之急。
“感谢党委政府和村委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今年的收成有望了!”望着重新变得绿油油的水稻,卢柏全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与群众共冷暖,帮扶工作才能更接地气。面对今年汛期受灾群众,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举措,雪中送炭、扶危济困。
入汛以来,河北全省发生自然灾害共计19次,造成230余万人受灾。当地对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期、过渡期救助后仍存在生活困难的群众积极开展救助,因灾给予临时救助647人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58.5万余元。
今年7月,河南遭遇入汛以来的最强降雨过程,多地不同程度受灾。为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河南加大救助保障力度,畅通社会救助渠道,简化优化审核确认程序,目前已对受灾群众中31.2万低保对象、3.2万特困人员、16.3万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展开救助。另拨付省长备用金2亿元,用于受灾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和其他需要紧急救助的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临时救助。
陕西宝鸡对10月以来因强降雨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落实临时救助和兜底保障政策,对唯一住房受损的群众进行危房改造、撤离并妥善安置;对受灾损毁严重的安全饮水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专门安排资金进行抢修恢复;对产业受损严重的给予奖补或资金政策支持等。
对困难群众的帮扶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和政策温度。发力新起点,各级领导干部将继续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提升服务能力,让困难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多、更实、更真切。(马珊 曾帆 鄂智超 徐明玥 祝龙超 马俊华 陈博 时岩 王勇 龙章榆 杨启红 阎梦婕)
关键词: 党史学习教育 残疾人 急难愁盼问题 困难群众 兜底保障人群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