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全媒+|新疆棉农老陆:春播希望 秋收幸福
拼版照片:左图为春播时节,陆高林手捧棉种站在三道沟村的棉田里(4月15日摄);右图为秋收时节,陆高林手捧棉花站在三道沟村的棉田里(10月23日摄)。
56岁的棉农陆高林家住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这里是新疆的重要棉花产区,全市2021年种棉超176万亩,种棉是当地棉农的主要收入来源。
谈起种棉,陆高林带着深深的感情:“种棉就图个生活踏实,要是哪天不干,心里肯定空荡荡的。” 从准备春播,到夏秋灌溉、除草、打药等,最后在秋季采收,这是陆高林多年的忙碌节奏。
不过,近几年,棉花种植、采收方式却已发生巨大变化。
人工采棉时期,老陆家最多种七、八十亩地,单采收棉花几乎就要耗时两个月。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加上土地流转,老陆家今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960亩。陆高林说:“一家种近千亩地,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
规模化种棉为本村和周边村庄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挣钱的机会。每到农忙时节,都会有村民主动联系陆高林做零工,增加收入。
此外,机器播种、无人机打药、采棉机采收,这些新潮的种棉方式大大提高了农活效率和质量。与往年拖拉机打药不同,今年夏季田间管理时,陆高林请人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这种又快又好的作业方式让老陆下决心自购了植保无人机。在完成培训后,他开始自主操作作业。
十月的棉花采收季结束后,陆高林又在酝酿更大的计划:明年,联合其他农户,合资约600万元购买采棉机,既能方便自家,还可以采棉多挣钱。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春播时节,陆高林父子和雇来的工人一起操作机械在棉田里播种(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中图为夏季田间管理时,农业植保无人机在陆高林家的棉田里打药(7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下图为秋收时节,陆高林雇来的采棉机在棉田里采收棉花(10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春播时节,陆高林父子和雇来的工人一起操作机械在棉田里播种(4月15日摄);中图为夏季田间管理时,农业植保无人机在陆高林家的棉田里打药(7月15日摄);下图为秋收时节,陆高林雇来的采棉机在棉田里采收棉花(10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大泉乡三道沟村,春播时节,陆高林父子和雇来的工人一起操作机械在棉田里播种(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春播时节,天刚亮,陆高林(左)和儿子陆德文来到棉田播种,作业前,父子俩在驾驶室调试导航终端设备(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春播时节,陆德文驾驶采棉机在棉田播种,两名工人在车后跟随保障,随时进行压地膜、补充棉种和处理故障等作业(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陆高林在一片已播种的棉地里清理滴管管道设备,为出苗时的水肥供给做准备(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盛夏田间管理期间,陆高林的儿子陆德文(左)骑摩托车带着农业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围着棉地规划飞防作业路线(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盛夏田间管理期间,农业植保无人机在棉田喷洒农药,陆高林在一旁观看(7月15日摄)。今年老陆家第一次雇人使用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以往都是开拖拉机进棉田打药。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盛夏田间管理期间,陆高林(右)和沙湾市一家农业服务团队负责人王福珖在棉田里谈论农业植保无人机作业特点(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盛夏田间管理期间,雇人使用植保无人机后,陆高林不用再像往常一样驾驶拖拉机进棉田打药,农活变得更为轻松高效(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盛夏时节在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大泉乡三道沟村拍摄的陆高林家的棉田(7月15日摄);下图为秋收时节在相同地块拍摄的陆高林家待采收的棉田(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春播时节,陆高林开车载着农资去棉田干活(4月15日摄);下图为秋收时节,陆高林在新换的越野车内等候采棉机转场(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秋收时节,雨过天晴,落日余晖洒落在陆高林家待采收的棉田里(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一块待采收的棉田,陆高林手捧棉花,贴面感受棉花的质量(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秋收时节,陆德文展示自己使用无人机为自家和其他农户棉田打落叶剂的飞行数据(10月19日摄)。在亲身感受过无人机飞防作业的便捷后,老陆家在今年8月买了一台。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秋收时节,雨过天晴,因担心棉花过湿而影响采收进度,陆高林急忙到棉田手摘棉花,感受水分是否过高(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雨过天晴,因担心棉花过湿而影响采收进度,陆高林急忙来到棉田摘了一朵棉花,放进嘴里咬破棉籽,看棉花被雨水淋湿的程度(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秋收时节,在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大泉乡三道沟村的棉田里,陆高林打电话联系采棉机老板(10月19日摄)。秋收季,采棉机炙手可热,陆高林家耗时一周多才成功找到采棉机。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夜幕降临,陆德文在棉田里守候采棉机转场(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大泉乡三道沟村,夜幕降临后,陆高林(右)在等待采棉机转场,并与采棉机老板商量棉花采收进展(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大泉乡三道沟村,陆高林雇用的采棉机在棉田里采收棉花(10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大泉乡三道沟村,陆高林(右)和儿子陆德文使用仪器检测已采收棉花的湿度(10月23日摄)。棉花售卖时,轧花厂会对棉包进行质量抽测,湿度过高会影响价格。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这是在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大泉乡三道沟村拍摄的陆高林家的棉田(10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画面左侧为已采收的棉田,棉包摆放在地上,待价格合适时,这些棉包将被运往轧花厂售卖;右侧为待采收的地块。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秋收时节,陆高林的大孙女在一片待采收的棉田里奔跑(10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周末,家住市区的小孙女来到正在采收的棉田玩耍,陆高林抱起孙女逗乐(10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关键词: 中国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