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区域创新成果闪耀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实习记者 孙瑜
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区域创新展区”中央,有一根“顶天立地”的深蓝圆柱。在圆柱的表面,交替显示着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意向挂牌成果。
这根圆柱模拟了去年10月28日正式开市的上海技术交易所。参观游客们抬头观看,就能在浮动的一行行成果间感受到区域创新发展的生机。
区域创新展区面积不大,却通过丰富的展品浓缩出我国目前“中心引领、纵横带动、多点支撑、东西合作、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总体格局。北京、上海、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中心,纵向的沿海“创新带”和横向的长江“创新带”,10个创新型省份、78个创新型城市、52个创新型县(市)、21个国家自创区、168个国家高新区正不断发力,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蓬勃发展态势,构建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充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在上海技术交易所模拟展品的不远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凭借着其超大显示屏吸引了一波又一波观众。这个屏幕自带“互动”元素——参观游客通过操控屏幕右下角的控制按钮,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介绍内容。
高清显示屏展现了目前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情况:北京市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阵地,涌现出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
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也结合当地特点,挖掘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上海积极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科技创新高地。C919大飞机首飞、“蛟龙”入深海、“天宫”探宇宙、“北斗”服务全球,记录着上海不断策源突破的坚实步伐。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拓展香港、澳门发展新空间,放大广州、深圳的引领作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成为大湾区“创新脊梁”。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主引擎,形成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点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试验田”作用
大疆是近年来格外火热的一款无人机品牌。这一次,它作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代表来到了“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的现场。
“大疆是我们深圳的优秀科创企业。”展区负责人自豪地说。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本次展览我们重点展示了大疆农业无人机T30。它是如今市面上综合性能最强大的植保机。”
大疆农业无人机T30最大载重为40公斤。采用T30进行水稻田变量播撒,可实现省肥10%、增产10%。它还搭载球形雷达系统,可全方位全天候探测障碍物,自主绕障或避障。
除了无人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展出了面向临床用的基因测序仪等高新技术产品。“十三五”期间,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584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747亿元。2020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着科技创新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目前,以深圳自创区为代表的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不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力度,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中国特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北理工模式”
在一众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新区和国家自创区之间,北京理工大学的展区显得格外不一般。为何一个高校会出现在区域创新展区?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在“十三五”期间,它承担起了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殊任务。
成果转化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5年时间里,北京理工大学支持院士等团队组建与学校科技创新协同联动的学科性公司,在军民领域转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展区地板上的一个“大块头”引起了不少参观游客的兴趣。
“这是理工华创新能源商用车无动力中断自动变速电驱动系统,是北理工车辆学院孙逢春院士团队的成果之一,它即将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展区相关介绍人激动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它解决了冬奥环境下新能源商用车全气候高性能的应用技术难题,比如说,在极寒环境下新能源车的快速驱动。”
“十三五”期间,北京理工大学走出了一条“北理工模式”的中国特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