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神十三”载人飞船发射前夕,人民日报记者对话三名航天员(引题)
神舟一飞入苍穹 巡天半载写新篇(科技自立自强)(主题)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0月17日9时50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并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开始在空间站为期半年的“太空出差”。
3名航天员飞往太空前夕,人民日报记者和他们进行了面对面对话。
带着笔墨纸砚和影视剧上太空,调整身心状态
记者:神舟十三号任务有什么特点?
翟志刚:神舟十三号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一次重要飞行,在轨6个月。任务完成后,空间站建造阶段就要开始。我们需要同时管理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三号飞船、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的组合体,并将执行2—3次出舱活动。我们还会进行一次在空间站遥控航天器和空间站对接的遥操作。
训练期间,翟志刚在参加工效实验。
叶光富准备穿水下训练服。
王亚平在进行训练。
孔方舟摄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现场。
新华社记者 刘 磊摄
记者:任务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翟志刚:最大的挑战是要在太空飞行半年之久,这对人的身体、心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长期在轨驻留,会导致下肢肌肉萎缩。神舟十二号任务中发现,在失重环境下进行有效锻炼,有助于肌肉恢复。进入太空后,我们可能需要更早进行下肢锻炼。
其次,长期在地球轨道驻留,在单调、狭小和枯燥的环境里,难免会产生急躁和不愉悦的心情。我们计划把天上的业余时间安排好,每个人有自己的方案,比如我准备了一些历史影视剧作为消遣,还带了笔墨纸砚准备写毛笔字,提高生活的乐趣,有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更好完成工作。
此外,在本次飞行任务中仍然有出舱活动,而且还不止一次。现在的出舱活动更偏向于技术的应用,比13年前的出舱活动更复杂、更艰巨、更具挑战。
王亚平:空间站任务是全新的任务,对航天员对航天器的掌握程度、航天环境适应性以及出舱训练,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开展了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出舱等技能方面训练,还加强了体能训练。
叶光富:首次面临这么长周期的任务,刚开始心里比较忐忑。通过前期训练,我们的身心状态、技术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为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居住空间、技术设备等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飞速发展
记者:成为此次进入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有什么感受?
翟志刚:2008年,我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完成了中国航天员的首次出舱任务。13年后的今天,我再次出征太空,除了激动、振奋之外,也有压力。
载人航天每一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都是下一次飞行任务的开始。虽然经历了无数次重复训练,但我依然保持谦虚谨慎,按照标准先把训练完成,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是“老航天员”,在神舟十三号任务中也是“新航天员”,我要以一名没有执行过任务的新航天员的心态,去适应新的训练,同时把过去积累的经验融入新的任务中去。
王亚平:能够再次飞上太空,是我最大的梦想。第一次更多的是新鲜和好奇,第二次更多的是期待和享受。我期待享受失重反应下神奇美妙的感觉,在太空回看美丽的地球;期待和大家在中国空间站一起迎接新年;期待有机会执行出舱任务,到舱外看看美丽的太空;还期待再次带着孩子们去放飞梦想,开启新的探索。
我再次飞上太空间隔的8年,也是载人航天工程技术进步的8年。从神舟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我们进驻的空间站,无论居住空间、飞行时间,还是技术设备等等,都不可同日而语。太空飞行从神舟十号的15天到神舟十三号的半年,不仅是时间的增长,还是国家航天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成果。
上次“太空授课”之后,我收到很多孩子的信,也去了一些学校,更直观感受到孩子们对太空的向往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太空授课”的意义所在。有的孩子因此喜欢上了航天,报考航天专业,甚至成了我的同事。更让我感动的是,很多孩子翻看当时的授课视频,问我什么时候还能飞上太空,再来一次授课。中国空间站的空间更大,我会做一些航天科普,形式可能会有变化,但一定会有“太空授课”。
叶光富:从2010年加入航天员队伍,我为太空飞行的梦想奋斗了11年。首次太空之旅,我期待乘组每个成员都很好地适应太空环境,持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最终顺利圆满完成任务。我也带了家人合照、小玩偶等私人物品,还带了体积小的乐器,舒缓心情。
乘组彼此了解、配合默契,将依靠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度过极具挑战的6个月
记者:航天员训练的哪些内容比较有特点?
叶光富:救生训练很有特色。如果飞船出现意外情况,降落到海上或者偏远的陆地,并且救援不能及时到达,怎么利用周围资源生存和求救?我们要进行实地训练,掌握如何利用飞船上的救援资源和物资等。丛林救生训练中,我们曾在东北的某座山上,拿了生存包等有限装备,根据附近环境搭建帐篷,寻找食物。印象深刻的是,在沙漠生存训练中,我们搭了帐篷后,靠近阳面一侧的温度计已经爆表了。我们被烤得难受,但还要做好通风散热,尽可能找到生存的地方。
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也很有特点。每个人面临的任务不同,在乘组团队之间的相容性、心理共情等方面,我们需要互相配合,通过别人的眼神和自己的理解完成训练科目。
记者:女航天员和男航天员的训练标准一样吗?
王亚平: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改变,也不会因为航天员是女性就降低门槛。所以,女航天员的训练内容要求和标准和男航天员基本一样。
但男女确实有差异,比如力量方面。空间站训练中,出舱训练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也是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在水下做出舱训练,我们需要穿着200公斤的水下训练服,训练六七个小时,不能吃东西,不能去洗手间,还要克服水下阻力和压力,控制好身体姿态,完成水下各种动作、使用各种设备,负荷非常大。
针对出舱训练,我怎么缩小和男航天员的差距?就是练。训练上肢力量,我和男航天员练一样的项目,比如引体向上、俯卧撑、推杠铃等。有一次训练完按摩师说:“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你的胳膊变粗了”,我听了之后却特别开心。训练的时候,我甚至会和男航天员比一比肌肉块。
力量是一方面,我的体型没有男航天员强壮,胳膊没有男航天员长,因此对舱外航天服的操控能力不占优势。穿着同样的衣服,要克服压力弯过来,需要做很大动作,或是用两倍力量才能做到。经过长时间训练,我也摸到了一些窍门,出舱的动作既需要核心力量,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实现可操作性。大家对女航天员出舱充满信心,我自己也有信心。
我的水下训练达到几十次、上百个小时的训练量。每次练完之后,身体很疲惫,但我都特别开心,觉得自己技术又长进了,离梦想又进了一步。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我足以攻克难关。
记者:请互相评价一下队友。
翟志刚:经过近两年的训练磨合,我们乘组彼此了解、配合默契,相信依靠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定能破解一个个难题。我们乘组在地面训练都达到出舱标准,王亚平操作细致认真,叶光富擅长电脑操作和信息技术,到了太空要发挥3个人的特长,度过这极具挑战的6个月。
王亚平:翟志刚身上有大气沉稳、英勇果敢的特质,他对任务思考很深入,他的出舱动作也是我们的示范。他非常幽默,每次训练时都能被他的快乐感染,还是书法和台球高手。叶光富和我是同一批航天员,我常常说他是辛勤的小蜜蜂。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做事深思熟虑,是可以信赖的伙伴。
叶光富:有一次飞行训练,我穿着压力服准备进入飞船的座椅。翟志刚拉住我说等一等,进入前一定要记住调整座椅束缚带。别看这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如果躺下了再调节束缚带就会非常困难。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翟志刚遇事临机决断、从容淡定,做事考虑周全、安排合理。在王亚平身上,那种积极刻苦、认真细致的劲头,细心周到、善解人意的态度,让我感到与他们一起十分踏实和温暖,对任务也是信心满满。
女航天员特有的亲和力、韧性、细心发挥着独特优势
记者:作为女航天员,有什么优势和特点?
王亚平:空间站建设过程中,将有4个飞行乘组接续飞行,就像是空中接力,每一棒有每一棒的要求。我这一棒,既是飞行乘组的第二棒,也是女性航天员的第一棒。由于之前的飞行经历,我对女性航天员的优势和特点有了深切体会,女性特有的亲和力、韧性、耐心、细心,在任务完成和乘组配合上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记者:在太空驻留半年,是否会牵挂家人?
王亚平:航天员平时的状态,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训练很忙碌。只有家人理解和支持,我才能心无旁骛地执行任务。
对我来说,最牵挂的就是女儿。女儿在我执行神舟十号任务时还没出生,现在她已经5岁半。她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航天员,也感到骄傲和自豪,经常让我讲太空的故事。有一次她跟我说,“妈妈,我知道你是一名航天员,你还是太空老师”,我听了很高兴。
我有时候会想,半年后她变成啥样了,会不会不认识我了?这次我和女儿互相布置了任务,半年时间里要照顾好自己,好好学习。她让我多“摘”些星星回来,要分享给同学。
而且,现在在太空可以和家人双向视频。我们还在天上配备了手机,可以给家人、战友、同事打电话,这其实也是为6个月在轨驻留做的准备。此前,我在地面也接到过“神十二”航天员从太空打来的电话。
关于私人物品,我带了在地球上最惦念的东西,比如女儿和家人、战友的照片和视频。我的化妆品等个人物品已通过货运飞船提前带上来了,团队科技人员定制了按压式的化妆品,方便取用。我还带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会在天上展示。在空间站的闲暇时间里,我们可以开个小型音乐会。我还给两位队友带了新年礼物,打算给他们一个惊喜。我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到时候争取从太空提交建议。
在太空中洗头发是个难题。不过,这次任务中针对女性洗头发的特点,重新设计了更方便的方法,洗得更干净。在太空,要求我们具备理发师技能,“神十二”“神十三”航天员的头发都是我剪的,现在技术越来越娴熟。
期待空间站上有更多中国发现,更多有趣的人类探索
记者:今年要在空间站度过春节,除夕夜有什么打算和安排?
翟志刚: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过年。我们会在空间站准备春联、福字、中国结,还会吃饺子。
王亚平:科技人员给我们准备了春节大礼包,我和大家一样都满怀期待。除夕夜我们也会和大家一起守岁,在第一时间把来自太空的祝福送给祖国。
记者:作为一名航天员,能够参与空间站建造,是什么感觉?
翟志刚:空间站是我们的太空家园,通过工程全线人员的共同努力,我相信,中国的太空家园一定会越建越好。我们能够有幸参与空间站建造任务,由衷地为伟大的祖国,为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感到骄傲和自豪。
王亚平:一飞冲天的豪迈,鲜花簇拥的归来,万人欢呼的出征,在航天员的职业生涯中微不足道。虽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大多数都是重复单调的生活、严苛的训练。但我们都乐在其中,用热爱坚守梦想。航天是我热爱的事业,我的字典里从没有过“放弃”两个字。我期待在中国空间站上有更多中国发现、更多有趣的人类探索,书写更辉煌的中国故事。
叶光富:每个航天员不是在飞行,就是在准备飞行的路上。进入航天员队伍后,我在每次训练中全身心投入,如今已经11年。我觉得把能做的事情做好,人生的精彩就体现在这样的过程中。
(余建斌 刘诗瑶 吴月辉 占康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