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继续推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实践”——来自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的声音
新华社昆明10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琳琳、庄北宁
从昔日的“高、远、冷”,到如今的“绿、美、香”,河北塞罕坝每年净化水质和涵养水源2.74亿立方米、固碳81.4万吨、释放氧气57.06万吨,每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数亿元,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这是14日自然资源部在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生态文明论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主题分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中的18个典型案例之一。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说,这些案例从全国精心遴选出来,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展现了中国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张占海介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主张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平衡相关方利益,对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修复,凝聚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众多科学家的智慧,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
论坛演讲嘉宾评价,中国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行动的先行国家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日益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行动自觉。
多位演讲嘉宾赞赏了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这一倡议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
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对外事务官琳·斯嘉丽认为,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工程化所做的创新设计,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已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涵盖了陆地和海洋各类自然保护地和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区,保护了绝大多数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无止境,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也无止境。张占海介绍,中国将继续推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落地执行,构建全国统一的自然生态状况调查、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和保护修复规划体系,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统筹生态要素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提供依据。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罗明介绍,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拟共同成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搭建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国际交流窗口平台。
责任编辑: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