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暑假,我带孩子们去了鄂西北的神农架原始林区。在某景区,除了栈道、标识牌、水文观测点和小火车等基本的通勤工具外,几乎没有其他人造设施,一路上群山环绕,野鸭在湖边戏水,杂草和野花遍地都是。
远离各种人为建造的娱乐设施,身处原始林区,孩子们显得手足无措,感觉无聊、无趣,因为他们一直身处大城市,对游乐场、公园及众多室内游憩空间产生强烈的依赖,占据他们更多的是现代都市文明,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也没有人带他们贴近自然,更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尊重、热爱与敬畏自然。故而,错不在他们,对自然的陌生与茫然是很多都市孩子的通病。尽管如此,自然教育却不能在孩子们的成长中缺席。
面对巍峨耸立的连绵山脉、绿植密布的原始森林、直插云霄的参天大树、飞流直下的磅礴瀑布,那些长期沉浸于都市环境中的人的心态与心境会发生变化,会少一些傲慢与浮躁,多一些谦卑与温润。
某种意义上,自然扮演着医生的角色,可以治疗一些现代病。原始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孩子们徜徉其中,在恰当的引导下,可以学到很多关于生物种群、自然变迁和环境变化的知识,比如一些大江大河就发源于原始山脉某条小溪,水流如何汇集及冲刷地面;不同海拔地区的土壤颜色不一样、水热条件不一样,生长的植被类型完全不同;大山里怎么会有古驿道,古驿道的作用与功能有哪些;深山里为何多古刹,古刹与地方信仰有何关系,等等,这些都是自然教育的重要范畴。
当然,孩子们在假期得空的时候才有机会光顾这样的原始林区,平日里应该如何开展自然教育?
其一,找机会多回乡下。不少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乡下,暑假期间,不妨回乡下住一段时间,感受乡村与自然的魅力。在老人的带领下,认识和熟悉乡下的各种动植物,了解大米和面条等食品的来源、生产与制作过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去河里游游泳,感受自然水域的亲切。其二,将《自然》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系列。聚焦地理、生物、科学等知识的涵盖,把自然与人工、乡村与城市、和谐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作为重要的教授内容。
其三,原始林区(景区)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从机制体制层面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纯正的自然,作为一项公共福利,惠泽全国的孩子们。其四,把建设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保持较高的植被覆盖率,维持较多的原生态环境,让尊重和热爱自然成为广大市民的习惯。其五,建立更多社区农场或屋顶农场。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农耕文化,在自然劳作中学习种植知识与技艺,同时增进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
(作者姚华松)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