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食客真不少
每天酿制500多斤糯米的量,下午2点就卖光了
闷热的夏日午后,一丝凉风都没有,但科巷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前却排着长队。“老板,给我来两份大碗酒酿加豆沙,再来一袋方元宵。”食客一边熟稔地点单,一边擦掉刚冒出来的汗珠子。几平方米的小店里,3名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装酒酿、包元宵。
下午2点左右,酒酿已经卖完,但来买酒酿的顾客却不见少。“今天又没买到,看来明天一大早就得来。”热得满头大汗的邹先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家里人都说这家店的酒酿好吃,他是特地从江宁赶过来的,可惜来了几次都没买到,有点失望。
看着顾客失望而去,店主杨三姐挺不好意思的。“夏天热,酒酿很好卖。每天上午8点开门时就有不少顾客在排队了,加上现在还接了团购的生意,所以下午很快就卖光了。”杨三姐表示,做酒酿的就她和妹妹两个人,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一天也就酿制500多斤糯米的量,再多就忙不过来了。
其实,酿制酒酿一点都不简单。把泡好的糯米挖洞酿制、把酿好的米酒分瓶装好、把煮开花的红豆打成细沙……每一步都由杨三姐和她妹妹分工完成。为了维持最佳的发酵温度,无论寒暑,家里的两台空调都是24小时运作。
坚守老味道23年
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坚持纯手工酿制
回想起1998年刚卖酒酿那会儿,杨三姐很是感慨。“那时候在家没事做,就想着做点小生意。因为家里人都挺爱吃我做的酒酿,于是就试着卖酒酿。”刚开始,三轮车是她的流动摊位,走街串巷时总会吆喝上几句“卖酒酿,酒酿来咯”。后来,她在科巷附近寻了一处小摊位,常客多了,生意也有了起色。2020年,附近的菜市场装修改造,杨三姐就换了个离菜市场更近的店铺。“现在的店虽然不大,但是装修、卫生都比以前好。”
虽然摊位从三轮车升级成了小店铺,但老味道23年来没变过。不论是酒酿,还是红豆沙、小元宵,从原料的选取到制作流程,每个环节都和最开始时一样。“二十多年了还能这么被大家喜欢,很不容易,现在也在教儿子、儿媳做,希望以后能传承下去。”杨三姐说。
快60岁的杨三姐做酒酿这么多年,每天凌晨3点半就会起床干活。虽然现在市面上不少酒酿是用机器做的,但在杨三姐看来,机器做不出纯手工酿制的味道和口感。“好多顾客在我家吃了20多年,味道稍微淡点或者重了,一下子就能吃出来。所以,虽然累一些,但每道工序还是我自己把关,就是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杨三姐说,相比从前,这两年明显感到体力跟不上,自己也想过不干了,但总是不舍得那些爱吃她家酒酿的人,也放不下这个手艺。“大家的喜欢是对我手艺的认可,只要还有人愿意吃,我就会坚持做,用老手艺留住南京人的老味道。”(记者 江楠 杜雪迎)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