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记者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见到这所医院总指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郑军华。
郑军华在仁济医院出征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时勉励医护工作者
曾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他,与过去看到的视频、照片相比,瘦了不少,白发渐密,“是瘦了十几斤,大家都这样。”
时时关注这家最多容纳1.4万多病人的方舱医院状况的郑军华,在工作间隙接受了大江东工作室专访,虽满面疲惫,仍思路清晰。
大江东:作为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您在金银潭医院奋战67天,抢救无数新冠重症患者。现在上海的疫情与当时有何异同?
郑军华:上海和武汉的情况,有非常大的不同。
武汉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是未知。新病毒的传染、传播以及致病性,当时的人类全不知晓。第二是恐惧。武汉死亡人数较多,医务人员感染也多,有一些牺牲了,还有的患者的治疗延误了,导致出现很多重症,特别一开始死亡率很高。
两年多过去,我们对病毒的认识加强了。此次上海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A.2,具有隐秘性、集聚性、散发性强等特点,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传播途径,我们也有一些了解。常规的疾控调查方式、流调方式,甚至我们以前积累的经验,常常跑不过它。
但对这个病毒的了解,还需要更加深入。国外一些文章和一些专家认为它的致病性和毒性在不断减弱,可能是“大号流感”,这样说为时尚早,它也可能是一个“隐藏的野兽”,在不同地方、不同城市、不同的人口群体,其传播和危害烈度可能不一样。我们要通过循证医学、大数据的方式,继续认识它。
上海常住人口多达2500万人,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多半有些多器官慢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脑梗后遗症、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等。在新冠影响下,这些基础疾病会有一定几率转成重症。现在,新冠肺炎直接导致死亡的很少见,病人可能很快转阴,但这是一个免疫过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受到一次“免疫打击”,免疫系统是我们的保护屏障,一旦受影响,就容易加重其他疾病。
另一方面是儿童,其免疫机制正在发育。一些有哮喘、过敏情况的儿童,感染新冠后也可能加重本身的疾病。
要特别关注这“一老一小”,这是上海此次疫情防控最大的特点。
大江东: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运转情况如何?
郑军华:我基本上参与了上海此次疫情防控整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在仁济医院,工作了20多天,明显感觉发热门诊病人增多了,医院开始出现来就诊其他病症、但核酸检测呈阳性的病人。
这家方舱床位是1.4万张,已收治30299人,累计出院22050人,最多的一天出院达6700人。“一老一小”群体中,目前在院的15岁以下有500多人,60岁以上1575人,70岁以上281人,最大年龄101岁。
出院人数高,说明这个疾病对多数人来说,确实能较快恢复;但从传染病角度说,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个原则不能变,我们必须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
目前我们方舱里没有人从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发展成重症,但随着人数增加,接下来可能会有。
大江东:对于重症病人的治疗,应该有怎样的认识,如何避免更多重症病人的出现?
郑军华:控制重症病人数量,首先要立足上海老龄化人群占比极高的现实,必须思考几个问题:奥密克戎毒株对患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的影响,重症病人在所有感染者中的比例,以及对重症病人如何进行救治等。
重症病人多,就可能发生医疗挤兑。有备无患,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重症学科建设,同时评估由于新冠疫情造成的对日常医疗和急诊、急救医疗的影响。比如,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后发病机制是怎样的?核酸检测结果转阴大概多少天?从我们方舱医院初步统计看,是7天左右,但样本量还不够大。
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定要通过大数据分析、通过高水平专家的优势、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来搞清楚。包括目前疾控措施和防控措施以及消杀,是不是符合应对这个病毒的特点?到底有没有用,有用在哪里?这些研究,对未来的疫情防控、重症救治都会有帮助。
郑军华组织医护工作者开会研究方舱医院管理
大江东:上海几家大型方舱医院开始升级改造,用于收治普通型以上新冠病毒感染者和高龄感染者,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的改造情况如何?
郑军华:除了方舱医院外,上海有市级8家和每区2家的阳性感染者收治定点医院,专门救治感染新冠合并有基础病的患者。目前看还不够,需要把更多医院转化为收治新冠感染者的医院,这就要把握一个平衡。如果大量医院都转为收治阳性人群,那么百姓日常看病和急诊恐怕要受到挤兑。
于是,根据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市卫健委部署安排,对几个大型方舱医院的床位进行改造,使其具备一定的医疗急救功能。我们夜以继日,60个小时不眠不休,完成对两个舱内约2000张床位的升级改造。按照医院标准,有吸氧、心电监护仪,备好呼吸机和除颤机,有中央控制平台,所有人的心跳情况会预警报警,同时配置药房和输液设备,配置方舱医院此前没有的B超、CT、心电图。
目前已收治不少病人,以老年人为主,也作为一个中转,有救治不了的病人,再转到定点医院——目的是收治更多病人,贯彻“四应四尽”。
这类病人的照护和治疗,对我们是新挑战,从收治无症状、轻症到普通症或说“准重症”,需要医疗队伍再磨合,建立预警机制、识别机制、干预机制和救治机制,集中现有的专家教授,发挥专科化和多学科救治优势。
很多老年人处在一个长时间适应的环境,治疗过度也会打破平衡。同时,要加强中西医结合,加强生命体征监护、营养治疗、生活护理。对失能、失智老人,一定要加强手卫生和院感防护,特别要警惕多重耐药菌感染——这里不是负压病房,很容易传播,在重症中它是非常危险的。
大江东:作为一个公共卫生事件,面临新冠疫情挑战时,医疗机构需要社会哪些支持?
郑军华:抗击疫情,医疗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方方面面联合战疫。这个社会行动的原则很清楚——坚持“动态清零”不犹豫、不动摇。特别要贯彻伟大的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生命至上,意味着每一个生命都不能放弃,所以必须坚持“动态清零”原则毫不动摇;举国同心,全国医疗队来援,我们特别感谢;舍生忘死,不单是医务人员要冲在一线,所有部门都要负起责任,包括公安干警、下沉干部、社区干部,甚至医院的保洁、保障、维修人员,没有共同的奉献是不行的;尊重科学,研究病毒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决策;命运与共,上海是全中国人民的上海,全国人民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