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考古专家胡兴军讲述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发掘故事——那些藏在考古背后的发现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新疆网讯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在32个参评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高票入选。

据了解,该烽燧遗址为唐代“沙堆烽”遗址,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系统揭露了烽燧遗址全貌。遗址累计清理出土各类遗物1450余件(组),其中以883件文书(纸文书758、木简119、帛书4、刻辞2)最为引人注目。

在这举世瞩目的考古发掘成就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发掘这个烽燧的价值和意义已经为很多人所熟悉,但发掘它的过程,却是每一位新疆考古工作者都曾经历过,但少提及的。对于我们而言,那些记忆或许会被更深刻地铭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新疆文物考古所研究馆员胡兴军说,“新疆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独特的多元文化融合背景,让每一位新疆的考古工作者都要经历与众不同的历练,当然,也会有更多与众不同的发现。”

“最痛的发现”——必须爱上五级沙尘暴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平面图,其中一号灰堆发掘到的文物占到了该遗址所有出土文物的90%以上。

“那些经历绝对不像探险电影里的情节,更像是一段苦行者的记录,但当我们看见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从那个巨大的灰堆中显现之时,那种兴奋和愉悦,却是无可替代的。”胡兴军说,这一次“沙堆烽”的考古工作,让他有了更多苦行者般的记忆。

在这一处烽燧遗址中,共出土1450余件(组)文物,其中 “一号灰堆”中就出土了1000余件。800多件文书中,这里出土了700多件。一号灰堆顶到底部距离约9米,发现文书的位置基本在灰堆的半坡当中。胡兴军介绍说,这里常年风沙,这些文书被顺着沙坡丢弃后又被风沙掩埋,才得以留存下来。

“这个灰堆紧邻烽燧的生活区,应该是一处倾倒垃圾的地方。在发掘过程中,为了不漏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发现,我们必须十分仔细地一遍一遍用筛网筛灰,那些珍贵的文物,绝大部分都是我们‘筛’出来的。干这个过筛工作的时候,我们更像是建筑工地上那些笨拙的小工。”胡兴军笑着说。2019年,最初开始进行这个沙堆烽的考古工作时,他们非常盼望每天都是晴朗无风的天气,但很快这种热切的盼望就改变了。

尉犁县“烽燧线”分布图

“尉犁县的这条‘烽燧线’是沿着库鲁克塔格山与孔雀河河道之间狭长的地带修筑的,由于孔雀河如今长年干涸,这里的气候变得干旱多风,一年很少有几天是不刮沙尘暴的。2019年,当我们最初开始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发掘工作的时候,非常希望每天都是晴朗无风的天气,但是当我们筛起这些灰堆的时候,却发现在晴朗的天气里几乎无法进行,由于在发掘现场筛灰的时候细细的灰尘没办法散掉,所有的人都会被呛得没有办法工作。而刮了五级沙尘暴,灰却随着风沙一起扬走,我们只要站在顺风口筛灰就不会被呛到。”胡兴军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刮起沙尘暴的时候,海量的蚊子就会消失,大家可以不用戴防蚊网工作。”

考古队员在灰堆中“筛宝”

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胡兴军总是不忘记把党徽佩戴在工作服上。

最初,他们没有想到,在如此干旱的地方会有这样巨量的蚊子出现,更没有想到,驱蚊油和驱蚊喷雾几乎对这些蚊子无效,能招架住这些蚊子“群攻”的,只有穿戴在身上的防蚊网,但穿戴了防蚊网筛起灰来就非常不方便,只有在刮起沙尘暴的时候,这些蚊子才会暂时消失。

“每天工作之前,我都会在工作服上仔细地佩戴好党徽,沙尘暴里空气是灰色的,工作现场是灰色的,我们的工作服也是灰色的,能见度很低,但党徽的这一抹红色,总是让人感觉到一种愉悦和踏实。”胡兴军说。

“最萌的发现”——狼烟跟狼没关系,却跟狗有关系

“很多人对考古工作者的认知就是‘挖挖挖’,但实际上,考古工作者需要有强于常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多时候,一个看似常规的问题,我们也在努力进行着对照和验证。”胡兴军说,“在这一次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来自于一个常态化的认知。”

在中国的历史中,“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人知,由这个故事产生的一个词组“狼烟四起”,被用于形容战乱的环境。传说中,“狼烟”就是指用干狼粪燃起的烟,据说这种烟不但非常浓黑,而且不易被风吹散,可以呈直线状飘向高空。

“由于是烽燧的考古,我们当然也想找到制造‘狼烟’的干狼粪,这个沙堆烽由于长年风沙的琢蚀,顶部已倒塌在一侧,我们在这个倒塌的顶部挖掘时,并没有发现干制的狼粪,只是发现了干红柳枝等可燃的物品,也就是说,虽然在建立烽燧的唐代,这里曾经有狼,但烽隧中用于制造报警烟雾的燃料却是常见的植物,这让我们多少有一些小小的失望。但是,在烽燧不远处的生活区发现的一团粪便的遗迹,却让我们又一次兴奋起来。”胡兴军说,“这团粪便的主人是‘狼的亲戚’——狗。也就是说,这个沙堆烽不但会用烟雾预警,而且还会养‘军犬’参与预警和防卫。没有‘狼烟‘,却有‘犬吠’,只是不知道这只‘哮天犬’会是什么样的品种。”

戍边将士们闲暇时使用的娱乐器具骨骰子

戍边将士们也会猎捕野兽“打牙祭”,图为从灰堆中发掘出的捕兽夹

“这样的发现还有不少,比如在这支守卫军当中,已知的最高服役年龄达到了58岁,比如这支守卫烽燧的军队是由多个民族的将士组成的,既有从内地远赴天山脚下戍边的将士,也有本土参军的将士。这些发现都极其有价值,但烽燧用犬只参与预警和防卫这样有趣的发现,还是很令人印象深刻。”胡兴军说。

“最贵的发现”——一个关于竹匣子的记录,让一张纸变成“宝藏”

在一号灰堆中发掘出的珍贵的《韩朋赋》残页

“呼天唤地,贞夫曰:‘呼天何益,踏地何晚,四马一去,何时可返’……”这是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考古过程中发掘出的一张珍贵的残页上书写的一段动人心魄的文字。名叫贞夫的妻子在被骗去他乡之时喊出了这样一句锥心刺骨的话语。这个故事是在唐代流行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几位将士闲暇之时抄写了这样的一个流行的故事聊表思乡思亲之情。专家推断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韩朋赋》,书写的时间不会晚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属于初唐时期的版本。但是,这个看似“常见”的考古发现,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却体现了极其珍贵的“孤本价值”。

《韩朋赋》文书纸张整体呈长方形,长27.4厘米,最宽处18厘米。左侧边缘见有裁剪痕迹,其余三边参差不齐,左侧及右上角有残缺。这页纸正面书写《韩朋赋》片段,背面为名录及日期。根据已知材料对比,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韩朋赋》最为接近的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韩朋赋》。但经过文本的比对,一个极小的文字细节,却使得这个故事有了新的情节演绎。

胡兴军(左)与他的沙堆烽考古团队在室内整理从烽隧中发掘出的文书

《韩朋赋》叙述贤士韩朋离家出游,仕于宋国,妻子贞夫美而贤;宋王欲得其妻,命大臣梁伯将贞夫骗入宫中;朋得知此事后愤而自杀;贞夫求宋王以礼葬之;葬时,贞夫亦殉身墓中;宋王从墓中得二石,弃于道之两旁,即生连理二树;宋王伐之,又变成鸳鸯比翼飞去;鸳鸯落下一根羽毛,终将宋王杀死。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发现的文书正面内容是中国古代流传的著名爱情悲剧故事《韩朋赋》片段,贞夫被诱骗上车,与婆婆互别时的场景对话。文中的“箧”是一种由竹子编制的用来收藏物品的盒子。大意是贞夫对婆婆说,等我走了,你打开盒子,如果没有异常,我就会回来。还未等婆婆告别使者,贞夫已被拽上了马车,婆婆痛哭流涕,贞夫说:“呼天何益,踏地何晚,四马一去,何时可返”。等贞夫离开后,婆婆打开了盒子,一道光从盒子中飞出,飞向了宋国,这昭示着贞夫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归来。

这个“箧看”的情节,不仅在敦煌本《韩朋赋》当中没有出现,也没有在其他已发现的版本中出现。仅仅两个字的差异,却让故事变得更加奇诡、凄凉和绝望,悲剧化的成份更加浓重。原本是“被骗去宋国”,但这一“箧看”,却让贞夫早早就已经感知到了自己的命运,只是她因为太过担心身在宋国的丈夫发生意外,才不得不明知被骗还要跟着骗人者离去。

这个“箧看”的情节,不仅从叙事上更加考究,而且在书法、纸张用料等方面,都有着宝藏级的发现。

胡兴军在介绍这个文本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时,再一次提起了考古工作的特性:“考古是一个极致化的‘向细节要发现’的工作,有时候一个字甚至是一个笔顺的差异就可以展现出很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次沙堆烽的发掘工作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文书,绝大部分我们还在不断进行研究和整理,相信随着这些文书不断被修复、整理和研究,我们还会向大家公布更多‘细节里的发现’。”

记者 李卫疆

关键词: 考古发掘 这个故事

责任编辑:Rex_07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xjd.rexun.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新闻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