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遇大事,物管股必有回响,且回响之声总是一大片。
7月26日,“黑色星期一”开场,物管股整体大“跳水”,跌出一片绿色。
截至当日收盘,54家物管股有47家出现下跌,最高跌幅达到19.55%,平均跌幅7.8%。只有中奥到家1家稳住,微涨1.45%。
一天的时间,47家物企的市值蒸发了1008亿元。其中,世茂服务跌幅最高为19.55%,市值下跌近85亿元;两家物企市值蒸发超过百亿,碧桂园服务跌去317亿元,华润万象生活跌去124亿元。
物管股的大起大落,随着政策而动。这一次普跌,导火索指向一份整治通知。
7月23日,住建部官网公布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简称“《通知》”)内容,要求对房地产开发、交易、租赁、物业等各个环节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物业服务是其因城施策整治的重点项目之一。整治内容包括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公区收益、退出机制等方面。
事实上,从7月13日起,物管股就已经有了下跌反应。近半个月的时间,物企股价起起伏伏,通知公布后的首度开盘,股价跌声一片。7月13日-7月26日,54家上市物企中44家物企股价震荡下跌,平均跌去2.48%,市值暴跌608亿元。
两份超800亿的《通知》
物管股的这次大跌,像极了年初的那次大涨,股价大开大合之势,与政策的态度动向重合。
今年一月初,住建部等10个部门也曾给物业发过一份“通知”。不过,两份“通知”所带来的效果截然相反。
1月5日,住建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从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业主委员会治理结构、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发展生活服务业、规范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强化物业服务监督管理等6个方面,对提升住宅物业管理水平和效能提出要求。
细看两份《通知》都有对物业提出改进要求,相比于年初,这一次的改进更为“强硬”,拿出了整治组合拳,引起“跌声”一片。
而年初的“通知”,则成了物企股价增值的“温床”。次日收盘,42家物业企业中,共有41家股价上涨。42家上市物企总市值达7181.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842.8亿元,单日增长了13.3%。
物管股的两次市值波动,都超过800亿元,有意思的是,两次增减排行较高的物企名单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合。
截至7月22日收盘,世茂服务跌幅最大,达到19.55%;此外,金科服务、旭辉永升服务、碧桂园服务、合景悠活、中海物业、华润万象生活、星盛商业、融创服务、新城悦服务、越秀服务、恒大物业、新希望服务、远洋服务、时代邻里、佳兆业美好等15家物企跌幅也超过10%。
而在年初“通知”带动的涨幅中,世茂服务和旭辉永升服务当天的涨幅也超过20%,分别达到23.7%、20%,融创服务、碧桂园服务、时代邻里等涨幅也都超过10%。
同样是对物企提出要求,但两份《通知》的态度却不尽相同。年初的那份“通知”,要求物企进驻到更多的行业,并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既有规范又有鼓励;然而七月的这份《通知》,直击物企在服务实施过程中的乱象和痛点。
事实上,在年初住建部牵头发布“通知”,各地已经展开了一轮物业整治活动。北京市住建委联合多部门开展物业综合执法,杭州数百个小区使用物业经营性收支信息公示平台……
然而,各地物业服务乱象仍层出不穷。据企查查数据,包括54家上市物企在内的百强物企中,今年新增立案和开庭超4000次,其中案由为“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案件最多。
市盈率“腰斩”
整治动作引起股价下跌,只是表象,背后所映射的是,物企估值正趋于理性化。
2020年,在恒生指数整体下调12.8%的情况下,物管股逆势上扬28.47%,仍是资本市场追捧的对象。而进入到2021年,物企的高估值情况正在逐渐回落。
据克而瑞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物管及地产存量行业组组长李蒙观点,去年8月出现调整之前,物业股实际上已经来到了高位,彼时行业的平均PE倍数达到约40倍,随后出现回落实属正常,现在的(年初)上涨应该还是主要由利好消息推动所致。
今年1月和7月,乐居财经分别做了统计,上市物企两次估值对比,市盈率已经“腰斩”。
1月12日,彼时的上市物企为42家,平均市盈率约为55倍。其中,融创服务和华润万象生活的市盈率均超过200倍,分别为226.96倍和226.86倍。市盈率低于10倍的仅有彩生活、中奥到家和祈福生活服务三家。
到了7月份,54家上市物企的平均市盈率仅有26倍。最高估值中,物企的市盈率已经不到百倍,较年初的最高值回落了一倍有余,低于10倍市盈率的物企也由原来的3家增加到7倍。
责任编辑:Rex_07